这节课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是底乘高,还是邻边相乘?”在浙江省乐清市雁荡镇第五小学四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教师黄伟东发布了这样一项课堂任务。对于刚学完长方形面积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很快股神配资,有的学生利用切割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得出了其面积公式为底乘高;有的学生则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测量后分别以两种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了结论。
看到学生回答正确后,黄伟东又继续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是底乘高?这两种算法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了辅助讲解,他通过几何变换、数格法等让学生从根本上对问题有所感悟。这样一来,借由两个核心问题,学生就牢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相关知识。
黄伟东将这种由一至两个核心问题牵引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教学模式称为“问学课堂”。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慢慢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核心问题、提升问题质量、互助解决问题,并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带动不少乡村教师突破数学教学的瓶颈,帮助更多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我希望借由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不仅要知道表面意义上的‘然’,更要主动好奇探究深层次的‘所以然’,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受益一生。”黄伟东说道。
一场“教”与“学”的思辨与改革
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在《大学实用教学法》一书中谈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有效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提问。”而黄伟东对于“问学课堂”的改革构思正是源于一次并不成功的“提问”。
那次,一位青年教师向黄伟东询问,觉得自己上课没法让学生抓住知识核心,经常不知道要讲什么。在旁听了他的一节课后,黄伟东发现,这些困扰的根源是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目标理解不够,不知道要用什么问题驱动学生思考。
在此之前,黄伟东已经在思考课堂“教”与“学”的新型关系。他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仍停留在背公式、背定理的层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每个学期外出旁听近百余节课,以及自己实际上课的经验中,他逐渐领悟到:“真正的教育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教师‘按头听课’。”
2012年,24岁的黄伟东率先迈出了课堂改革的第一步,尝试将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教师的单向知识灌输形式,转化为引导学生保持思考的问题探究形式。在此过程中,他不断精进自己的提问能力: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股神配资,可以引发学生连续思考?这样设计的问题能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完“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后,他设计了一道分层问题: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5厘米,一条边长为3厘米,那第三条边的长度最长多长?最短多短?对此,有的学生得出了具体数字,有的讨论出了区间范围,还有的借由小棒观察得出了结果。“这个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思维逻辑强的学生可以得出抽象概念,即长度区间,其他学生也能够通过画图、摆小棒等方式得出结论。借由这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能共同思考。”
在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成一组组问题后,黄伟东进一步意识到:“教师的问题是课堂的‘骨架’,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疑问才是鲜活的‘血肉’。”他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探究问题,希望借此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
不过,黄伟东很快就有了新困扰:乡村学生普遍胆怯、不自信,即便心里有困惑也不敢在全班面前表达出来,一些逻辑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更无法将问题清晰地表述给他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耐心引导,用正向反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且对不同学生给予差异化关注。”好在,随着“问学课堂”的不间断开展,许多学生对提问逐渐适应,对于开口表达与主动思考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一源于“教”与“学”关系思辨的“问学课堂”,也渐渐在这所乡村小学生根发芽。
从“能问”到“会问”的思维跃升
“问学课堂”让学生对主动思考有了“0到1”的认知突破,下一步,就是实现“1到N”的思维跃升。要想达成这个目标,黄伟东率先想到的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发问的基础上,提升问题质量、参透好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为此,黄伟东每次上课时,都会示范性地提出一些高质量、高价值的问题,比如“平均数能代表整体水平吗”“为什么乘法分配律中,乘法可以‘分配’给加法,加法却不能‘分配’给乘法”。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明白:老师希望我们不仅要算对眼前这道题,更要关注背后的数学原理。
在黄伟东的引导下,一些学生开始大胆提问:“三角形为什么稳定性强”“抽奖概率一样,但总量不同的话,是真的公平吗”“竖式计算中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为什么是个位对齐”。学生提出好问题的背后,是以未受拘束的眼光对数学本质进行思考,这让黄伟东十分欣慰。他也会略显夸张地给予肯定:“真是天才般的想法”或者“你提出了一个大神级的问题”。给予肯定后,黄伟东会尽可能以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比如,他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抽奖箱,体会50个小球中10个红球的中奖率和5个小球中1个红球的中奖率之间的区别,再让他们以商家与消费者两种角色设计中奖概率,以此加深对“公平”二字的理解。
当然,掌握提问的能力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质是没有参透知识点,黄伟东便会鼓励他们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忙,将问题精进,让他们明白问题可以优化,思考深度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对与错,而要让他们懂得背后的原理,否则数学课就变成算术课了。”他说。
在黄伟东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他开始让学生在复习课、巩固课上自己编写数学题,让他们站在出题者的视角以题目关联知识点。在真正体验了“出题老师”的心态后,学生也懂得了哪种题目是考验理解能力、哪种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哪种是综合创造能力的体现,学习与实践在此刻实现了“教学闭环”。
以问启学,培育更多“优秀的人”
2012年至今,黄伟东用13年时间打磨着“问学课堂”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爱思考、会提问的“问题小专家”。在他的课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彼此合作、共同进步的景象。他也几乎不需要再向学生强调“提问”的重要性,提问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他们的思想深处。
渐渐地,越来越多青年教师来向黄伟东取经,他也十分乐意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给渴望打破常规教学思路的同行们。2020年,在成为乐清市大荆学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后,他有了跟更多其他学校的一线教师接触的机会,强烈的使命感也敦促着他帮助更多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为此,他专门将学校的一间教室设为“青梅教室”,让那些在实施“问学课堂”过程中存在疑惑的教师有了可以探讨问题的空间。有时候,光是言语上的探讨还不够,他还会亲自去其他教师的学校帮他们试课,旁听他们的课堂,帮助他们进步。
思维碰撞出的火花总能为前行者照亮前路。2020年至2025年,黄伟东的“青梅教室”在区域内已经助力培养70多名教师成为骨干教师。他们也将这种以问启学的教学方法带到了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课堂上,这让黄伟东觉得,自己的实践探索切实改变了更多学生思维的底层逻辑。他说:“如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能够受到数学思维的启发,逐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未来我们就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 END —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6月第4期,原标题《以“问学课堂”为介,让乡村学生实现思维跃升》
作者 | 何妍桦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股神配资
億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